阅读历史 |

我当捕快那些年 第279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他压根没有想过。

那是一种他根本无法对抗的力量。

良久,他才道:“什么时候?”

黑衣人道:“不要太早,也不要太迟。在寿诞之日前一天,刚刚合适。”

陛下六十寿诞之前?

徐亭心中一片冰冷,他明白,这个消息将会在京城制造出一场风暴,其影响甚至不会小于当年宋金刚血流京都一案,可是如今有把柄在对方手中,他又不得不从。

“我有个问题。”

黑衣人点了点头。

“为什么要这样做?我究竟在为谁效力?”

黑衣人道:“天下苦明久矣,当今皇帝,为求长生,不择手段,置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。京城上下,从王宫权贵到文武百官,沆瀣一气,如一团污泥,如此君王,不要也罢。不破不立,唯立新王,才能一举扭转颓局。而你,在为神教效力!”

“为了这件事,你们布局了二十年?”

黑衣人摇了摇头,“我们从未布局,只是借机行事,顺势而为。二十年前,又怎会预料到,如今的京城,会是这么一番形势?只是当机会出现之后,我们只是稍加利用,便足以掀起一股滔天巨浪!神佑天下!”

说完最后一句话时,黑衣人已经不见踪影。

就宛如他从没有来过一般。

可是手中的蜡丸,还有上面的那几句话,却让徐亭陷入苦苦沉思之中。

第303章 人不摇桨水自浪

谢芝华自杀一事,在金陵圈内引发了巨大的震荡。

这位江南要员,在金陵经营数年,又身兼转运使一职,与江南各行各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他们聚集在谢芝华周围,形成了一张严丝合缝的巨大的利益网,如今谢芝华一死,这张利益网变得支离破碎,乱作一团。而唯一的解决之道,便是找到下一个权力核心,迅速将这张网重新围织起来。

如今江南最有权力的是谁?

自然是总督徐亭。

可是徐亭心思根本不在这上面,与掠取巨额的利益相比,他更爱惜自己的政治羽毛,不到五十岁,已是正二品的封疆大吏,又是陛下亲手提拔起来的,如今陛下春秋正盛,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,入阁拜相,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!

于是这些人开始在按察使潘华潘臬台、金陵知府谢愚谢府台两人身上打起了注意。

千里当官,为吃为穿。

又有谁能不喜欢钱呢?

一时间,两位大人府前车水马龙,门庭若市,几年前在碧水楼门前的那一幕,又一次上演。

与这种官员打交道,无论是商人、还是江湖帮派,作法都十分谨慎,先是送些并不贵重的礼品,然后金额慢慢变大,最后一口拿下。或者干脆走枕边风路线,就算你本人刚正不阿,总有几个喜欢钱的夫人吧?

对于这些钻营谋生的人来说,金钱、美色、豪宅、名马,总有一样适合你,没有攻不破的堡垒。如果有,那肯定是你没有找对方法。

像大江帮段鸿飞这种老狐狸,早已在谢芝华被软禁期间就已开始未雨绸缪,借段江流被逮捕之事,已与谢愚提前建立联系,段鸿飞又会来事儿,不仅是谢愚,就连门子、师爷、护卫,他也一律出手大方,如今来拜访知府,连拜帖都不用了。

谢芝华自杀后,钦差大臣们也很快就定了案。

本来想把牛恭推到前台,如今又有了新的替罪羊,他们更乐得其成。毕竟这么大的案子,只拿一个牛恭出来定罪,也不好看。

他们把谢芝华的罪名坐实之后,又亲眼看到,收上来的那些铁锡钱,在江南铸币局的熊熊烈火中,化作了一团铁水,才正式结案,接下来的五六日,便是吃喝玩乐,虽说钦差们在路上花了将近一个月,可在金陵,只用了十来日,便把案子办结。

与此同时,今年的江南风调雨顺,夏收十分顺利,又是一个丰收年。

六月底,众钦差们便踏上了回京之路。

与来时相同,徐亭又率领一众官员,亲自到码头送行。

临别前,赵铨对范小刀道,“你们在金陵办的不错,铸币局的案子也结了,有没有考虑回京城?”

来江南之前,朱延已答应二人,待假币案一结,就将他们调回京城,如今案子只剩下个收尾,两人早已迫不及待回京。尤其是范小刀,他去京城,本就是为了查清母亲和义父的案子,在远离京城的江南,他根本无能为力,听到赵铨这番话,更是连连道谢。

“多谢赵公公!”

赵铨又对赵行道:“若不出意外,大典过后,你父亲有机会入阁了。”

皇帝六十大寿,是由宗人府和礼部共同承办,赵焕在礼部尚书一职上,一坐就是十年,本来入阁一事,也讲究论资排辈,可是一些比他资历浅的人,也都去内阁转了一圈了,赵焕却始终没有进去,如今内阁次辅唐忝已告老致仕,赵焕入阁也是顺利成章之事。

待钦差们走后,众人也都散去。

唯独赵行、范小刀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