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太平歌 第164节(1 / 2)

加入书签

吕大人这次选了庆王一脉,而张玉提起了驸马裴岘被弹劾一事。

赵晖淡淡应了声:“此事暂且不提,今日主要议择嗣继承的事。”

第117章 年底

◎太子初定◎

左书房中气氛不自觉的低沉, 便是陛下脸色也不对,但没人敢说什么。

马廷庸表达了太平王继承正统后,周宪实依旧一言不发。

赵晖问:“周卿以为如何?”

周宪实被点名, 按理说他是拥立太平王赵诚的中坚力量。

但这几个月来, 周家闭口不提太平王,也不曾入宫和周太后有过任何交流。

但周家属于太平王一体系,是不争的事实。

“此时臣不当提议, 应避嫌。”

赵晖看他一眼,淡淡说:“不碍事, 朕想听听你的意思。”

周宪实长话短说:“按先例,是要择文敬太子一脉的。”

他一句话将结果钉死在这里, 且毫不避讳。因为他知道, 他选不选赵诚都没有用, 康亲王等人已经定下了, 现在只是清理赵诚身边不安定的因素。

陛下要带着储君,开始为储君铺路了。

而他若是稍有不慎, 就是第一个被清出局的人。

他想了又想,才说:“眼下除了上京城,对择嗣继承一事炒的不可开交, 更有甚者, 在讨论将来记载‘还政于嫡支’,还是过继继承,若是将来有了争议,宗庙上不好记载。”

子嗣向来是重中之重,更不能混淆血脉, 赵诚肯定是文敬太子的嗣子, 嗣子不能过继。

赵晖也知道过继赵诚, 不现实。再者他不想承认‘还政于嫡支’这样的鬼话。

左书房议不出结果,但周宪实将话挑到了明处。

因为无人表态,康亲王和廉亲王等人不在,勋贵们也不在,这件事内阁不可能定下。所以最后话题又到了裴岘操弄粮价案上。

何静生的奏折已经到了,赵晖始终没有下决心处置裴岘。

实话讲,何静生手里的证据,还不足以压实就是裴岘所为。

但何静生说了一句:裴蕴玉之过,不单单在粮价,他几次往返江南,对江南的控制非众人所知……

赵晖看张玉的弹劾,见内阁中无人为其说项。

他也不想赵诚对裴岘太过亲近,他能用裴岘,但赵诚不可以。

其中的道理,赵诚大约是知道的。

赵诚的聪明,他很喜欢。

但大约是太聪明,赵晖总有种遗憾,这样的聪明没有得过他的教导。

内阁中六部政务都不能处理好,更何况这种关乎国本的大事,漕粮现在都没有启程,说是年后到达通州太仓,但看眼下年后怕是难。

赵晖听着几个人低声商讨,最后说:“那就撤裴蕴玉京卫营指挥使的职务。辽东经略使。令其闭门思过,若是江南粮价案刑部有传唤,随时配合。”

左书房的人都面色凝重,齐声应声。

裴岘被弹劾到革职,这个处罚不可谓不重。

左书房的关于裴岘的处罚结果,是江南文官集团极力促成的,这个结果也是赵诚最早知道的。

江南的事情是赵幼澄做的,他最清楚,乃至现在他都是个穷光蛋,他的钱全给了赵幼澄。

吴顺有些惊慌失措,进来慌里慌张说:“陛下撤了驸马爷的职务。”

赵诚握着笔,稳稳说:“不要慌张,你慢慢说。”

吴顺说完后,他想了片刻才说,等晚饭后我去召陛下问问。

吴顺惊呆了,问:“殿下不可!眼下不能乱来。”

赵诚笑了下:“想什么呢,我就是想问问陛下,明年开不开恩科。”

吴顺其实想问,要不要给太微宫递个消息。

赵诚见他欲言又止的模样,笑说:“不用多说,这会儿这帮人出了西苑,满朝上下都知道姐夫被革职了,阿姐知道怎么做。不用你多嘴,记住了,什么都不要多做,尤其在这里。”

吴顺心里一惊,知道自己急躁了。殿下始终是这样,冷静且自持。

吴顺心里佩服,他深知将来殿下登上大位,他依旧会跟在身边。这样的野望,只要是人都会有……

众人出了左书房,消息就被带出来了,赵善易就听到了风声,他等到晚间下值,直奔太微宫而来,赵幼澄也是冬凌那里得来的消息。

冯唐已经回京来了,但冯唐闭口不谈,只交代了江南案已经脱身,何静生没查到太微宫身上。

赵幼澄才知道,是裴岘被何静生查了,或者说是被周聿昭查了。

赵善易来的时候,裴岘并不在,赵幼澄面色凝重问:“是为了师叔撤职的事吗?”

赵善易见她知道,问:“怎么回事?裴蕴玉怎么会牵扯到操弄粮价案中去?这帮狗东西,逮谁咬谁。”

赵幼澄沉沉说:“是我做的。师叔不知道。”

赵善易其实并不清楚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