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太平歌 第131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赵幼澄做的再隐蔽,但冯直在江南但名声还是很大,尤其那些江南大族赔了一大笔钱,有人彻底清仓,有人原价低出去,又原价买回去。

总之这场混乱的动荡中,等一切结束了,有人也开始追查冯直倒是谁的人?从前她是陇西李家的人,后到了江南,有个堂兄在婉淳公主府,去年因为高崎案,他才被人捞出来,有几分忠肝义胆的名声,但他究竟在为哪位贵人做事,没人知道,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他必定不是为婉淳公主做事。

因为他做的买卖太大了,几百万两白银的生意,游刃有余。婉淳公主不可能有这个财力让他这么放肆。

冯唐隐在暗处,被裴荀查到,确实不容易。

裴荀是从卖粮的那些大族中查起,再到那些粮商,最后才捋顺抓到冯直和冯唐这两人,到这时候,裴荀依旧没有怀疑赵幼澄。

只知道先太子妃留给她的管事不大对劲。

裴岘收到赵幼澄的信,也觉得好笑。她写信向来春秋笔法,带着大哭大喊的意思。

这次一样,信中写的言辞恳切。

他看了信,心里失笑。

他知道她的管事可真是一点都不省心。捅娄子很厉害,尤其那个冯直,江湖草莽。但他不会为了这些事说教她。因为她在信中写的的很明白。她可真是决定很果断,就地卖粮解散商队。

这边转头就让冯唐回京休息。

等过两年风声过去了再说。

等冯唐收到信的时候,裴岘已经托人将商队放行了,也没有解散。

冯唐回京很快,傍晚进京,为了避嫌,等很晚了才来太微宫。

赵幼澄在书房等着他,几个月没见他,他大约是操劳,人瘦了一些,但看着精神不错。

赵幼澄;“恭喜冯总管立了大功。”

冯唐去年就是在这里听到她轻描淡写如何操作,听得热血沸腾。毅然决然南下。

历经大半年再回来,心中仍然五味杂陈。

有很多人,做的很多事,可能永远不会有人知道,史书更不可能有他这个人半字点墨。

但他也为大周的中兴,殚精竭虑地耗费心血。也为百姓做过一点点的事情。

他心里依旧满心赤忱。就像他的堂弟冯直,他甚至不是为了百姓,就只是一腔热血,为了挚友出口气,为了帮挚友做一些实事。

可就一点点的赤忱汇聚在一起,才有了殿下口中的大周的中兴。

何其有幸,他也出过力。

“不敢承殿下的话。老奴不敢自称忠良,只能尽绵薄之力,为百姓,也为自己。”

赵幼澄见他须发半白,有些感喟:“父王留给我的这些人都是能才,跟着我,可惜了。”

冯唐:“殿下切莫妄自菲薄。”

赵幼澄摇摇头:“我说的是实话,跟着我没有前程。你们若是谁想要差事,只管说,我不会拦着,你也不准拦着。”

冯唐应声,但心里并不认同。他们是先前殿下留给小殿下的人,熬不住的又走了的,但剩下的人,都是本分人。

将来殿下成家,太平王殿下成年,都需要人手。

赵幼澄安顿了这回事,才算安心了。

过了两天,带着赵诚去城外跑马,赵诚长高了很多,和前世的体弱不同,他现在身体强健,个子窜得很高,几乎和她一样高了,骑马也有模有样,跟在她身后一点都不逊色。

赵诚则是惊讶她的骑术,他旁敲侧就问过很多人,尤其是冬青和冬葵,她们都说阿姐在江南没有骑过马,可阿姐的骑术仿佛天生就会,十分了得。

赵幼澄带他去了趟西郊别院,赵诚看着山中云雾,笑着说:“赵琰天天盼着今年夏天能来这里打猎。”

赵幼澄问:“那你呢?”

“我?我并没有那么痴迷打猎。我要是说我想有一番功业,阿姐会不会不高兴?”

赵幼澄听得心里惊讶,前世他心思全不在功名利禄,一心只想做闲散人。

是她利诱他,逼着他,让他跟随“还政与嫡支”的大旗,去争那个位置。

赵诚见她不像是高兴,立刻改口:“阿姐,我是说笑的。”

赵幼澄攥着马缰,轻声说:“我没有生气,不用害怕,你看康亲王不也一样是辅政的老臣,深得陛下重信。阿姐相信你会做的很好。”

她嘴里这么说着,但心里清楚,陛下不可能重信赵诚,将来的太子年幼,赵诚已经成年。

他越聪明,陛下就会越忌惮他。

她心里一时间纷乱。

第93章 婉淳的驸马

◎定了◎

赵诚知道, 自己想要的功业和姐姐说的不是一回事,但他也不解释。

他的野心,如今也只是野心, 讲出来听着甚至有些可笑。

他前几日担心阿姐身体, 让吴顺从宫中出来,顺便去太医署找黄太医,替姐姐请脉。结果吴顺说, 黄太医的老师去了西苑,一直没有回来。黄太医也走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