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太平歌 第122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虽然彼此想的不同,但两人之间的事情, 彼此都不会轻易对人言。赵幼澄是不会承认, 但裴岘不一样,裴岘想将人娶回来藏起来 。

尽管兄嫂知道,但也不会提起。

徐氏狠想问, 但又想起裴荀的嘱咐,也不好在家人面前张嘴。

老夫人早已经不管家了, 只是问:“宫中的事情太平了,眼看也到年底了。你们两个别整日不着家。安安生生在家过年。”

裴岘哄老夫人:“陛下大约是想到西苑过年, 不想留在宫中。到时候我也要出城的。不过过年的时候我肯定在家。”

老夫人叹气:“也是, 陛下伤心, 不想呆在宫中, 你当值就上心些。”

她说完又说:“也不知太微宫的两位小殿下怎么安置?宫中还有太后娘娘在,留太后娘娘一个人在宫中难免寂寞, 祖孙几人也好有个照应。太后毕竟上了年岁……”

裴荀看了眼裴岘,裴岘却只当作没听见一样。

徐氏慢慢解释:“这些宫中自有安排,再说宫中也有贵人们每日陪着老娘娘, 公主殿下和太平王殿下住在太微宫也清静惯了。”

裴芝玉也说:“殿下前段时间病了, 太微宫中照料的细心。哪里顾得上照看别人,虽说过年热闹,但是听殿下的意思,不会挂红的。”

老夫人笑呵呵说:“宫中也要有天伦之乐,怎么能只图自在呢。”

裴岘已经吃好了, 放下勺子, 淡淡说:“我吃好了。母亲再喝点汤吧。”

老夫人笑呵呵的, 听他的话,添了汤。

徐氏觉得实在好奇。他仿佛对婉淳公主的事情完全不感兴趣一般,任由他们讨论,都漠不关心,一句都不插嘴。

徐氏一整晚都忧心忡忡看着他,总担心这门亲事是不是又要不成了。

等晚饭后,裴荀和裴岘进了自己书房。

裴岘还是希望兄长请辞,户部这潭深水,会让他耗尽心血,他舍不得长兄再操劳了。

裴荀却问:“是不是陛下有动你都心思?”

裴岘摇头:“眼下不会,至于巡边的功劳,陛下心里有数,辽东增兵的折子我已经递上去,随后八月几句从宣府调兵东进,大约是丁远山给陛下上了折子。此事陛下自有定论,也已经过去了。

边关一时半会儿不会出事,凉州虽然位置特殊,但肃王爷这人胆子不大,只是贪财,不会胡来的。毕竟东边的陕西行都司驻兵,草原部落也不敢轻举妄动。”

裴荀见他将形势说的清楚,隐约开始也想多了,高关澄离开兵部,不惜死谏也要推举曾庆国。

他也未必就是那么属意曾庆国。只是心里奢求的有些多了。

随后他开始考虑裴岘掌兵部的可能,若是陛下真的用裴岘,那么他请辞是再好不过了。

他身体不好,幼子还要教导,长子才成婚,眼下在翰林院里修书,年后要谋一个正经差事。有弟弟在,也不会有什么影响。内阁不太平,高关澄去后,有空出一个位置,眼馋的人多了,自然就有了纷争。若是再年轻几年,或者是身体康健,他必定会有心争上一争。但眼下弟弟就要高升,他不适合争这个位置了。

他想的多了,也就开始为儿子们考虑了,尤其是裴岘的路。

“你容我想想。”

他最后松口了。

裴岘倒不是想让兄长给自己让路,他是真的被明鹤的嘱咐吓着了。

明鹤这个人邪门,但本事还是有的。

婉淳之前都能看出来兄长身体不好,怕是几个月前,兄长确实更凶险。

若是继续这么操劳,兄长的身体长久不了。兄长在他眼里如父亲一样,他实在不能看着他病到最后。

等裴岘再回去,明鹤已经又在画符了,见他回来,懒洋洋问:“裴大人听话了吗?”

裴岘坐在一边,心里想的是明日京卫营巡查西苑的差事,嘴里却问:“先生可否为我相面看看?”

明鹤头也不抬,直言:“大人不必担心,你的命数少有的富贵登极,也无甚灾祸。只管放开拳脚就是。但……”

他说到一半,回头说:“姻缘之事,不归我管,我算不出来。”

他这个人说话就是这样,毫无雅气,说话有些恶劣。裴岘也不计较他刺刺的话。

“谢先生。”

裴岘也不深究他话里的真假,就好像是随口问了一声。

第二日一早就出城去了。

关于高关澄的折子,陛下让人抄送到内阁,并着重提醒让所有人读,所有人看。

让他们说说看法。

他这会儿没那么生气了,也没有愤怒了。

帝王是最会将怒气发到恰到好处的人。

因为他懂得抓住每一个发怒的机会。

赵晖的怒气已经过去了,剩下的怒气就是发给众臣看的。

就比如眼下,孟廷元前脚进宫复命后,后脚他就出了内旨,召曾庆国进京,将一直空缺的刑部左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