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太平歌 第116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说完起身出去了。

第85章 高关澄长跪

◎太子丧仪◎

马廷庸等人已经等在辅仁殿, 政务那么多,就是太子丧仪都要等着处理,他丝毫不敢大意。

而高关澄已经收到消息, 孟廷元在江南大开杀戒。陛下给了孟廷元旨意, 可先斩后奏,这是放手让他去闹。

稍有不慎,京中都会惹来杀身之祸。

陛下如今谁也不见, 只有宗亲才能见到陛下,比如廉亲王, 比如康亲王府的老王妃,康亲王人还在广东, 这次也要北上为太子送葬。

高关澄自从听到宗子被杀, 就已经有点乱了阵脚。

思虑了一夜, 把帖子都送到廉亲王府去了, 他不知道赵善易看都没看就扔了。

赵善易心里冷笑,这帮狐狸们这会儿想起他来了, 陛下的刀都加到脖子上了,才想起来喊救命。早些猖狂的劲儿去哪了?

怎么不狂了?

赵善易自己都绷紧神经,连知道裴岘回京都没能见一面。

这几日宫中忙碌, 他要防着这帮人狗急跳桥做出什么没脑子的事情。谁掉了脑袋他不在乎, 但血溅出来可不是好事,惹得那帮言官再喋喋不休实在是烦人。

裴岘提领京卫营,驻守在城外,安阳侯领着人去看守皇陵,陛下的陵寝都没修好, 更别说太子。陛下的旨意是将自己的陵寝先给太子用。

陛下的意思, 太子要停灵六个月, 这肯定是不行的,这确实是不合规矩。

但没人敢反对,敢去触这个霉头。

廉亲王在等康亲王入京,到时候由辈分更高的康亲王来为陛下宽心,并为陛下分说。但难保有人为名声,做这个死谏的言官,让陛下在气头上担恶名。

为臣者,就要想的多一些,为陛下考虑的周全一些,这不是坏事。

所以廉亲王在这件事上处理的非常谨慎,他连后宫周太后的召见都没去,毕竟周太后可不是安分的人,这种时候她实在不适合出来见人。

在礼部没有理清楚之前,谁都不要轻举妄动。

赵幼澄这里日日都有信件到,入京的信到这里是最快的,她得到的消息甚至比京中更快。

孟廷元跟疯了一样,已经斩杀了高关澄的族兄。

因为高家宗主设计拖孟廷元下水,只是没想到孟廷元根本不讲武德,带着陛下的密旨,直接大开杀戒,连证据都等杀了人后慢慢收拢。

这要是放在从前是不可能的,那帮言官会用一张嘴杀死他。可现在太子驾崩了,陛下震怒,他们居然都知道怕了。

可见世人都是欺软怕硬,他们也知道陛下这次是震怒。没人敢多嘴。

而孟廷元或许是因为已经知道太子没了,也知道陛下心中太恨。

也或者是他心中也有恨。

总之,高家宗主一死,江南一片死寂,人人自危,张克定趁机压粮价。冯直这边原本高门紧闭的大族们如同决堤一样,开始抛手中囤的粮,争着和冯直谈米券。最后保价的关头了,冯直无疑是最后的避难所。

聚在冯直身边的粮商们一拥而上,都压上身价,大肆吃进粮食。

只需一个月,最晚两个月,冯直开了头,后面的价格会更低,让那些粮商也赚一点。

冯唐的信要谨慎很多,关于这样大肆吃进的粮,他的意思是先进河南仓,河南仓的粮食北上,这样也能掩人耳目。

他在信的结尾祝贺这次的成功,毕竟江南的粮价已经降下来了,想必京中用不了多久也会降价,那些大族抛售了大部分粮食,剩下的低价出售,也不算伤本,他们可能不知道,冬至之前粮价都不可能涨上去……

江南那边关于如何调度,钱花的怎么样,赵幼澄一概不问,全权交给冯唐去安排。

等到第五日,冯唐信中说,江南粮价已经跌至七十文一斗,但眼下孟廷元杀疯了一样,已经抄了两家了,粮价怕还是会大跌。

赵幼澄知道这是陛下拿内阁大臣高关澄开刀,把江南的大族们镇住了。

这些日子虽然她不在京中,也知道那些老臣定然给陛下施压了,若不然孟廷元不能这么疯。

鹊仙桥向北是宣武殿,再向后才是辅仁殿,向西是养性殿和学士殿。高关澄此刻跪在宣武殿前,他族兄被诛杀的消息传来后,他就知道高家完了。

怎么也没想到一贯温和的陛下,怎么会大开杀戒。

他们不敢说多大的掌控,但自认是了解陛下的。可偏偏最了解的帝王给了他致命的一击。

这十年来,陛下和内阁偶有争执,但从无这么凶残。

这么多年他不敢说跋扈,但也兢兢业业,为陛下效忠……

不光高关澄,京中大部分都惊呆了,被这个消息都震的不敢轻举妄动。

高关澄接着走了第二步臭棋,就是私自跪在宣武殿前。

他若是告病,陛下都不会把他怎么样,可他偏偏选了最下策,赵善易一听说他跪在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