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太平歌 第38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看样子这笔钱陛下不会入户部的账,这些时日马廷庸等内阁老臣就为了这笔钱和陛下劝诫了几次,如今周宪实代表的江都世族,愿意为陛下出这笔钱,就给了陛下台阶。

看似周宪实和马廷庸一派两立,可谁说得准呢,毕竟两方都没损失。马廷庸为了户部为了江山社稷,周宪实给了陛下台阶。

夏粮案怕是就这么揭过去了,高崎的事情算是内阁和陛下各让一步。陛下得了刘正东的私财,但也不追究高崎下狱的事情。

吕大人声势浩大一场,得了名声。

这样说来,居然也落了个圆满结局。

他心理探析,但不肯说说半句,江南粮价风波案他明面上没有帮赵幼澄,但因着赵幼澄遇刺,也推到陛下眼前了。

眼下这个结果,他也无话可说。

最后只说了句:“高崎离了江南,远离中枢,必定会造福一方百姓,但愿吕大人吧能保他一次。”

陛下必定容不下他了,他若是进京必定会起波澜。

赵善易也收起笑意,这道理他也明白,不再说了。

裴岘知道赵善易心里明白,他才躲到这里来了。这位好友看似吊儿郎当,但很聪明,也最怕麻烦。

赵晖确实气恼内阁的几位逼迫他,他一个皇帝用钱,居然要经过内阁议政大臣们的审核,简直荒谬。

用祖宗规矩说事,用先帝压他,更甚者用文敬太子压他,简直该死。

但高崎之事,他也不是全然无辜,未曾上报,擅自动库银,性情耿直是好,但目中无人难免自大无物。

马廷庸也知道陛下的性格,抻了几日,见陛下召康亲王南下,也知道他铁了心要用刘正东的家财如内库,便也退了一步,江南不能因为高崎一个人就乱了,没有任何好处。

陛下显然也是这么觉得。

倒是便宜了周宪实,他以淮河泛滥,江都稳固为由,将此事压下去了。

不动声色,就得了陛下的倚重,这不,吏部尚书推举的折子就到了陛下桌案上。

举荐高崎为云南大理府知府。

赵晖看的一笑,但略思索后,还是将折子放在一边。吕大人和他是师生之谊,高崎的去留还是要问问吕大人的意愿,这个恩典必须给。

第38章 为官之道

◎多听多看◎

说起朝中的事, 难免气氛低迷。

揣测圣意,但不能左右圣意,这是为臣之道。

赵善易深谙此道, 七窍玲珑心, 最是通透,但偏偏从不进谏,之听差办事。若不然陛下不会如此宠幸他。宗室中这么多子侄, 只有他最得陛下宠爱。

这世上的权谋,在权力面前不值一提, 尤其在陛下面前。

两人都是聪明人,说话也只是点到为止, 从来不多嘴, 要不然赵善易步军衙门总督, 巴结他的人多了, 他偏偏谁也不结交,只奔着裴岘而来。

裴岘若是不在, 他宁愿不出门,都不沾染京中的是非。

赵善易说了句:“算了,不说这些了。”

但话头一转又说:“别说, 太微宫是个好去处, 只是可惜我也不能天天去,这不,今日我夫人就去了。我这不就不用去了,上你这里来讨杯茶喝。”

裴岘看他一眼还没说话,赵善易又说:“你这位侄女……”

他说到一半, 突然意识到了不太对劲。

“差辈分了, 她是你的小辈, 而我和她论平辈,这么算来,我吃大亏了!”

裴岘本想斥他话多,结果听到这儿几不可闻笑了下。没想到你也有吃亏的时候。

赵善易:“你们师门中的人,可真是……”

裴岘淡淡说:“我劝过你不要多嘴,你偏偏不听。非要和殿下攀亲。不过是求仁得仁。”

赵善易尝了口茶,哼了声,问:“殿下那里有一种茶,味道醇厚回甘,你匀我一些。”

裴岘眸色变深,问;“什么茶?”

赵善易见他茫然,“我不信你没喝过,殿下可是对你多有尊崇,没有好茶不送你的道理。

裴岘只管说:”是吗?那我等来日见了问问她。”

赵善易诈不出真话来,只得作罢。

入冬后他不怎么出城,京卫营中他是总督,但营中有将领操练,而他是听陛下的旨意才能调兵。

两人正说话着

夏守忠进来说:“大爷请了刘大人在府中,夫人来问,二爷要不要过去?”

大哥既然没有叫他,他就不过去了。

“我就不过去了。你回大嫂一声,就说我这里有客人。”

夏守忠也不多说,应了声出去了。

赵善易一看有热闹可看,闲不住,偏偏想去凑热闹,尤其是凑裴岘老丈人的热闹。

“我就是看看,很久不见这位刘大人,当年他讲经义很是出彩。”

他说瞎话和赵幼澄简直如出一辙。

裴岘不听他的鬼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